高考网址导航手机版×

推荐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最新新闻 >“高考保健品”疯狂 企业买通学校忽悠家长

“高考保健品”疯狂 企业买通学校忽悠家长

最新新闻2015/1/23 11:46:21100

[摘要]

“高考保健品”疯狂 企业买通学校忽悠家长

市场上琳琅满目的保健品让人很难选择。

“高考保健品”疯狂 企业买通学校忽悠家长

孝感一中高三学生在教室里打氨基酸引热议。(网络图片)

“高考保健品”疯狂 企业买通学校忽悠家长

考生用过的保健品。(网络图片)

“高考保健品”疯狂 企业买通学校忽悠家长

考生用过的保健品。(网络图片)

“高考保健品”疯狂 企业买通学校忽悠家长

高三学生吊着氨基酸瓶复习 女生服健脑口服液两月增肥6公斤

市场上考生的保健品占10% 不少厂商公关学校“绑架”学生家长

如今,正面临考前冲刺的,除了高三学生,还有各大药房的保健品。孝感一中高三考生教室内打氨基酸除了引发社会慨叹学业艰辛外,也再度将“高考保健品”这个话题引爆。不少家长购买高价保健品,希望能帮孩子一把,但真相却是惊人的。有保健品行业内部人士透露,成本10元的保健品,100元卖给你算人情,150元卖给你算交情,200元卖给你算行情。

广东保健行业协会负责人也表示,保健品从出厂到考生家长手中,加价10倍并不出奇。家长购买的200元一盒的一款补脑保健品,其成本可能连20元都不到。而保健品厂商甚至通过各种方法买通学校,进而利用家长对孩子的爱心“绑架”了家长。专家认为,要破除当前保健品价格畸高的怪现状,必须实施“卖场分离”,让保健品没有层层加价的土壤。

孝感一中高三学生在教室里打氨基酸近日引起极大争议。该校监察室主任高平强表示,此次为学生打氨基酸纯属自愿,没有强制。每个学生交10块钱,剩余部分由学校承担。

  现状:

  “药补班”不止一个

原本学生以班为单位去医务室注射,然而5月4日当天高三(3)班来注射时医务室却人满为患。为了不耽误学生复习,也省得学生们在医务室和教室之间来回跑,所以就安排学生在教室内打氨基酸,于是就出现了“吊瓶班”。

该校医务室提供的氨基酸进货单显示,一瓶氨基酸的成本价是12.3元,算上输液管和人工工资,学校确实在贴钱让学生注射氨基酸。高三(3)班班主任高勇表示,该校向来有为高三学生打氨基酸补充能量的习惯,复读生说去年打了氨基酸效果不错,学校今年继续这样做。

孝感一中办公室夏主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国家有规定,每年给高考学生10元钱的氨基酸补贴。但湖北省教育厅近日则回应说,并未听说国家关于高考考生氨基酸补贴一事。教育厅相关部门对此事十分重视,将对校方声称的国家补贴政策进行核查。

目前该校1300多名应届高三学生中,超过一半都打了氨基酸。该校不少学生也向记者证实,注射氨基酸一个月之内成为高三学生跟风的行动,主要原因还是来自各班班主任之前的通知。不少同学看其他人都打了,如果不打,好像舍不得这10块钱似的,所以也选择了打。

而该校一名副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抱怨这次“中枪”有点冤,校方完全是为学生着想,采取“药补”的不止该校。而在当地,为学生们打氨基酸的远不止孝感一中一所学校,一些学校甚至为学生购买了专门的提高记忆力的保健品,而钱早在当年的学费中一并收取。

“考生复习压力过大,考前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现象,轻则眼圈发黑,视力下降,严重者会失眠、耳鸣,甚至脱发等等。考力神健脑素富含从深海鱼脂中提取的DHA,并通过科学配比,快速补充脑部营养,缓解疲劳……”昨天中午,广州市海珠区工业大道一家药房店员向前来购买保健品的考生家长如此介绍一款保健品。

  家长:

  向保健品要成绩欲罢不能

前来为儿子购买补品的陈姨虽听得很认真,但还是一头雾水,当听到“眼圈发黑,失眠,耳鸣”,她还是心生担忧,因为儿子最近总说累,晚上睡不好。最终,禁不住店员的撺掇,陈姨为儿子买下了总价870元的该款健脑素。

店员说,从每年3月起保健品就进入热销期,而在高考前两个月达最高峰,顾客几乎清一色都是学生家长。虽然保健品大多价格不菲,每盒多在100元以上,但家长们都出手阔绰,一买就是六七盒。

“健脑素真的有效吗?”记者向一位店员询问。她坦承,这些保健品他们没吃过,效果如何也不清楚,只能根据顾客反馈来间接掌握。

海珠区汪姨的女儿小雪今年读高三,汪姨2月份和几名学生家长开家长会时交流得知,小雪的同学都在服用一种含有DHA的健脑口服液,汪姨便给自己女儿买了两箱回家,并且在药店的推荐下购买了另外两款含片搭配服用。但没想到小雪服用这种口服液和含片之后两个月,体重增加了12斤。这让小雪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到医院检查发现小雪身体并无异样,医生说,可能是吃补品导致小雪内分泌紊乱,营养过剩。

广东省中医院一位医生表示,所谓DHA保健品能提高记忆力纯属概念炒作。DHA是一种对人体非常重要的脂肪酸,人体自身可以合成,但它与提高记忆力没有直接关系。如果DHA对提高记忆力有明显作用,临床上肯定经常使用。

不少保健品不仅功能五花八门,就连使用范围也是“全覆盖”。一款保健品说明书声称,适宜人群包括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及婴幼儿,功课多、考试压力大的学生群体,上班族,以及身体虚弱的老年人等,几乎包含了各类人群。

  暴利:

  出厂到卖场加价10倍以上

杨斌(化名)是广东某较大品牌保健品负责配货和市场销售的负责人,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已有十多年。他坦言,保健品行业的确“水很深”。保健品行业有句顺口溜,成本10元的保健品,100元卖给你算人情,150元卖给你算交情,200元卖给你算行情。

以市场上某款口服液为例,其成本约10元,包括人工费用和包装。经过经销商加一次价变成30元,代理商再加一次价,变成60元,然后进入药房再加一次价,变成100元,再加上广告和物流成本,最终在药房的售价可能就是150元。虽然厂商可以绕过代理商直接进入药店,但进场费、上架费是必须交给药房和卖场的,一般占到最终售价的30%以上,还有促销员的提成约占10%。保健品进入药房、卖场销售,一种方式是直接按条码付费,一个品种一个条码1万元左右;另一种方式是按销售额提成,如某款产品卖出1万盒或金额超过50万元,由药房和厂商按比例分成。

他表示,原本该厂的保健品都是通过药房和商场销售的,但利润被分走太多,从出厂到售价,通常要加价10~20倍,为此,该品牌保健品开始设立专卖店直销。

但对于保健品行业暴利,广东省保健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张咏认为,层层盘剥,生产企业的利润被省级代理、市级代理剥掉一层,到终端又被广告成本、药店剥掉一层,有的是做会议营销、直销的更严重,被主管、经理以及业务员再剥掉一层,所以层层分离的话都没有暴利,都是微利。其中,以会议营销和直销方式销售的保健品,加价可达到10倍;通过电视广告、商场超市和药店销售的保健品,最少也能加价7倍以上。

一个保健品进入药店销售的入场费,通常以一个条形码一个产品计算,也要收取五千到一万元一个。这在行业是“潜规则”。除了进场费以外,还有上架费、网络维护费,如果某个保健品要派员工进到店里买,还要交服装费。这些费用,最终都体现在售价中,由饥不择食的考生家长埋单。

  暗战:

  买通学校忽悠家长

广东是全国最大的保健品生产和消费市场,康富来、太太等品牌保健品,其大本营就在广州。2011年,广东保健品行业的产能达到780亿元,占全国份额的53.7%。广东也是各大保健品厂商必争之地。

张咏说,保健品要打入校园,厂家得做老师和家长的工作。而广东人消费能力强,私立学校和贵族学校多,学校的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好,通过老师倡导一下学生就可能购买。保健品厂家先把学校和老师搞定,用回扣调动学校的积极性,然后找一些所谓的营养师到学校开所谓的健康讲座。

针对中学生的补品主要是季节性促销,中考高考一到,厂家开始做老师的工作,在开家长会的时候给家长洗脑,掌握了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利用了家长迫切的心情。家长在“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下被误导。

张咏说,保健品行业有许多策划人,通过翻翻《本草纲目》和《黄帝内经》这样的书提取对产品有帮助的词汇,加以炒作。保健品厂家再通过广告进行夸大宣传,通过广告轰炸,曝光率高了,自然形成品牌。审批部门是不允许保健品宣传功能的,但厂家依然有空子可钻。厂家送检的产品外包装只有一个药瓶,瓶子上的内容可以限定,但在销售时,加上的包装盒、手提袋,还有放到手提袋中的说明书等,就无法控制厂家写什么了,但消费者首先就会看外包装,如果没有相应的知识会被误导,就让厂家打了擦边球。

张咏的说法得到不少校长的印证。广州某民办中学校长透露,每年开学之际,都有熟识的保健品厂商到学校洽谈“合作”事宜,甚至暗示可以给一定的回扣。

张咏说,目前市场上专门针对学生的保健品约占市场份额的10%。针对中学生的保健品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提高免疫力类,第二种是益智健脑类,第三种是滋补类,例如灵芝、虫草和燕窝等。

30年间,中学生补品经历了三次更新换代,第一代是以成长快乐为代表的“补钙和维生素/微量元素为主,这种类型也是最持久的;第二个代是以“益智健脑”为主的类似DHA、RNA等为成分的脑灵通等产品;第三代到现在就是儿童“排铅”类的。

为了便于监管,国家将实行新规定,保健食品原本分为27大功能,现《保健食品功能范围调整方案(征询意见稿)》中缩减功能后只剩18个功能,“改善儿童生长发育的在缩减范围内”,这种功能以后不再审批,这可能刺激了不少厂家要“干最后一票”。

他认为,根本不应该开发针对考生的“高考保健品”。中学生处于生长发育期,有些脏腑发育还不健全,排毒功能还不完善。大多数保健品和药品用的是一样的原材料成分,也是有“残毒”的,如果孩子吃了排不出去,反而适得其反。“目前除非是偏远地区,中学生普遍都不缺乏营养,根本没必要在高考前买保健品进补。”

  出路:

  像买菜一样买保健品

张咏分析,保健品准入门槛很低,生产胶囊两个搅拌机一个封口机就能做。“在现在薄弱的监管体制下,保健品问题频发是必然的。”

在西方发达国家,保健品属于食品,与药品有明确界限,所以买保健品的人知道保健品根本不可能治病。张咏不主张在中国存在“保健食品”的概念。而在国内,保健品和药一起放在药店里卖,无形中让人觉得保健品就是药品能治病,对消费者产生误导。另一个原因就是我国中医传统讲究药食同源,把保健品当药品宣传,夸大其功能的不在少数。“《食品安全法》把保健品列入食品就是食品不能打擦边球。现在食品冒充保健食品卖得贵,保健食品为了好卖就冒充药,药为了逃避监管又冒充食品,形成了一个相互冒充的怪圈。”

“蓝帽子”是辨别保健品的标志,其审批门槛并不低。但有厂家专门做蓝帽子审批,批下来之后租出去,“套号”类似于“套车牌”,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属于监管漏洞。

张咏认为,规范的保健品行业应当“药健分离”、“产销分离”和“卖场分离”,目前,前两个已经实现,关键是最后一个。保健品就应该跟食品一起放在商场超市里卖,市民应该能像买菜一样去批发保健品,这样才能避免层层加价而导致保健品售价严重背离其成本。

  从糖水、麦乳精到DHA

高考前你曾经吃过保健品吗?也许没有氨基酸那么时髦,但母亲每天煮一个清香的茶叶蛋,抑或一杯浓浓的红糖水,都是很多考生永生难忘的营养品。

湖北一位长期关注中国高考保健品更新换代的网友张奇总结说,从1977年恢复高考,保健品就一直是中国考生的“伴侣”。35年来,中国高考营养品大致经历了六个时代,分别是:糖水时代、麦乳精加鸡蛋时代、鸡鸭鱼肉时代、口服液时代和氨基酸时代。

高考保健品的初级年代,就是糖水时代(即1977年至1980年),分红糖水期和白糖水期。他说自己1977年从农村考进大学,当时家里什么也没有,母亲从商店赊回半斤红糖给他冲水喝。直到1978年以后,白糖供应紧张局面才开始缓解,高考学生才喝得上白糖水。

第二个时代是麦乳精加鸡蛋时代。1980年至1985年,麦乳精风行,因其以牛奶、奶油、麦精、蛋粉为主体,并添加蔗糖、葡萄糖、可可粉等原料,成为考生家长首选。此外,鸡蛋此时已成为基本营养品。

1985年至1992年,考生保健品进入鸡鸭鱼肉时代。其时,我国生活必需品依然凭票供应,但鸡鸭鱼肉蛋的供应还算充裕。

从1995年至2012年的十多年中,考生的保健品历经了葡萄糖点滴时代。其间,太阳神、红桃K等品牌的口服液风行一时。而氨基酸注射液也开始流行。

有专家说,最近几年,高考保健品开始摆脱鱼油、氨基酸时代,进入“概念保健品”时代,比如富含DHA保健品、酶Q10保健品、一氧化氮保健品等。

 

相关阅读: